- 缪学梅;
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当前,我国学徒制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内涵认知不足、评价体系不完善、主体协同性弱、个性化培养缺失等问题。为此,应从三方面优化: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包括成本分担与激励机制、多维运行机制及保障机制在内的系统化支撑体系;建立多维度动态评价体系,整合校企及第三方评价主体,实施覆盖全过程的综合考核;推进个性化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与成长路径,形成“校企双环境+自主发展”的闭环培养机制。实践表明,该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解决了企业人才留存问题。未来,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学徒制向高质量、特色化发展。
2025年02期 v.38;No.160 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娱;
数字化是高校深化文化育人的必由之路。数字赋能文化育人主要体现为数字技术重塑高校文化育人环境、数字资源优化高校文化育人智库和数字生态助力高校文化育人变革。为更好地应对认知、资源、人才、制度等因素对数字赋能的现实阻滞,高校可从深化理论认知、协同资源供给、完善人才队伍和健全制度体系四个角度切入,更加充分地发挥数字对文化育人的赋能作用。
2025年02期 v.38;No.160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2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云;
当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数字化转型面临课程设置单一、教学平台短缺、师资力量薄弱以及数据驱动的管理能力亟需提升等现实困境。学校层面要构建数字化教学环境、健全数字化转型体制机制以及加强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专业层面要将数字化素养和能力纳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多元化的数字化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岗课赛证融通新模式以及打造数字化教学实践平台;教师层面要通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系统推进专业教学数字化;学生层面要通过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掌握数字化学习工具,提升信息素养和数字化学习能力。
2025年02期 v.38;No.160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3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岩;
数智化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重塑了会计人员的职业角色,并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限制和阻碍了数智化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应准确定位数智化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标准化的课程体系、加强数智化教育平台建设、促进教师素养提升、充分发挥教学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以培养出契合企业用人需求的数智化会计人才。
2025年02期 v.38;No.160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9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姜英华;
高校思政课建设需要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从学理逻辑看,党的创新理论以其蕴含的“魂脉”和“根脉”助力思政课培根铸魂,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思政课提供有力支撑,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为思政课指明方向。从价值意蕴看,党的创新理论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保障,提供发展动力,拓展创新思路。从实践路径看,以党的创新理论推进思政课程建设、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素质,能够切实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2025年02期 v.38;No.160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2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杜春梅;
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适应性是新时代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在把握思政课政治属性、战略属性和民生属性的过程中,面临着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和打通思政育人最后一公里的现实挑战。基于此,高职院校需要厘清思政课教学适应性的基本内涵,围绕教材、教师和教法创新探索增强思政课教学适应性的实现路径。
2025年02期 v.38;No.160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1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珂;
教育家精神的内涵特质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价值引领,是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精神支撑和方法保障。教育家精神与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六要”的标准相契合,符合学校思政课教师改革创新的现实需要。教育家精神引领下思政课教师的育人使命深度觉醒,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但同时也存在着精神内化与行为外化、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培养培训与评价激励等层面的矛盾。思政课教师要以教育家精神培育先进的教学理念、引领学生的人格塑造、开展全面的教研教改、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构筑丰富的教学资源、映射学生的全面成长,不断提升思政课建设成效。
2025年02期 v.38;No.160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9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红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基于高职院校视角,剖析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把握其在思政教育体系中的功能定位。以常州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可以通过共建“双师型”导师团队、共创“阶梯式”金课体系、共享“沉浸式”实践活动、共建“浸润式”项目生态等四个维度优化实施路径。
2025年02期 v.38;No.160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2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雨穗;
在老龄化社会不断演进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面临现实挑战的双重背景下,高职教育场域中老年教育与非遗美学的融合成为应对双重困境的有效路径之一。这一融合通过重构老年教育体系,构建起“老有所为”的文化养老生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注入了代际传播动能,形成文化反哺与社会参与的创新机制。
2025年02期 v.38;No.160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7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