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ISSN 1672-2698

 CN 37-1410/Z

主管: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主编:官海滨

刊期:双月刊

创刊年:1988年

编辑出版发行:《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思想政治工作

  • 青年“预制朋友圈”现象的生成逻辑、现实隐忧与纾解策略

    杨川;

    “预制朋友圈”是“预制文化”的衍生,在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年轻一代中产生了重要影响。“预制朋友圈”的出现缘于青年个体需要的构建、媒介技术的催动和资本逻辑的嵌入,但也存在着真假社交失衡、成本维护过高、价值取向偏离等现实隐忧。引导青年辩证看待“预制”现象,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与价值观,应当加强思想引领以巩固“主线”,优化平台效应以建构“防线”,完善制度体系以提高“底线”。

    2025年02期 v.38;No.160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7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智能化网络谣言的模态类型、运行机理及“智治”对策

    赵癸萍;

    依托蓬勃兴盛的人工智能技术,网络谣言向智能化趋势演进。智能化网络谣言适用传统谣言的分类方式,但还需依据多模态话语理论划分为文本谣言、图像谣言、音频谣言、视频谣言等模态类型,方能对智能技术变革谣言生产准确识变。从运行机理看,智能化网络谣言分为行为层、机理层和时间层三个层次,行为层包括造谣、信谣、传谣、辟谣四种行为方式,机理层呈现定制量产的生成机理、全息仿真的取信机理、精细靶投的传播机理和以智治谣的终结机理,时间层匹配谣言的萌芽期、爆发期、扩散期和平息期等整个生命周期,以整体把握智能化网络谣言的运行机理体系,科学应变谣言发展新趋势。治理智能化网络谣言,可采用规制人工智能的生成内容、健全人工智能素养的教育、研发粉碎谣言的智能模型、优化网络平台的辟谣功能等对策,走“以技术反制技术”的“智治”之路主动求变,逐一攻克应对造谣、信谣、传谣、辟谣等难关。

    2025年02期 v.38;No.160 6-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职业教育研究

  • 多维协同视角下中国特色学徒制个性化培养策略研究

    缪学梅;

    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当前,我国学徒制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内涵认知不足、评价体系不完善、主体协同性弱、个性化培养缺失等问题。为此,应从三方面优化: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包括成本分担与激励机制、多维运行机制及保障机制在内的系统化支撑体系;建立多维度动态评价体系,整合校企及第三方评价主体,实施覆盖全过程的综合考核;推进个性化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与成长路径,形成“校企双环境+自主发展”的闭环培养机制。实践表明,该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解决了企业人才留存问题。未来,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学徒制向高质量、特色化发展。

    2025年02期 v.38;No.160 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赋能高校文化育人的价值意蕴、现实挑战与突破进路

    文娱;

    数字化是高校深化文化育人的必由之路。数字赋能文化育人主要体现为数字技术重塑高校文化育人环境、数字资源优化高校文化育人智库和数字生态助力高校文化育人变革。为更好地应对认知、资源、人才、制度等因素对数字赋能的现实阻滞,高校可从深化理论认知、协同资源供给、完善人才队伍和健全制度体系四个角度切入,更加充分地发挥数字对文化育人的赋能作用。

    2025年02期 v.38;No.160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2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王云;

    当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数字化转型面临课程设置单一、教学平台短缺、师资力量薄弱以及数据驱动的管理能力亟需提升等现实困境。学校层面要构建数字化教学环境、健全数字化转型体制机制以及加强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专业层面要将数字化素养和能力纳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多元化的数字化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岗课赛证融通新模式以及打造数字化教学实践平台;教师层面要通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系统推进专业教学数字化;学生层面要通过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掌握数字化学习工具,提升信息素养和数字化学习能力。

    2025年02期 v.38;No.160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3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智化时代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李岩;

    数智化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重塑了会计人员的职业角色,并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限制和阻碍了数智化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应准确定位数智化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标准化的课程体系、加强数智化教育平台建设、促进教师素养提升、充分发挥教学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以培养出契合企业用人需求的数智化会计人才。

    2025年02期 v.38;No.160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9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以党的创新理论推进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三重审视

    姜英华;

    高校思政课建设需要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从学理逻辑看,党的创新理论以其蕴含的“魂脉”和“根脉”助力思政课培根铸魂,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思政课提供有力支撑,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为思政课指明方向。从价值意蕴看,党的创新理论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保障,提供发展动力,拓展创新思路。从实践路径看,以党的创新理论推进思政课程建设、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素质,能够切实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2025年02期 v.38;No.160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2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职院校增强思政课教学适应性的意涵、挑战与路径

    杜春梅;

    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适应性是新时代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在把握思政课政治属性、战略属性和民生属性的过程中,面临着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和打通思政育人最后一公里的现实挑战。基于此,高职院校需要厘清思政课教学适应性的基本内涵,围绕教材、教师和教法创新探索增强思政课教学适应性的实现路径。

    2025年02期 v.38;No.160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1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教育家精神引领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逻辑与进路

    周珂;

    教育家精神的内涵特质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价值引领,是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精神支撑和方法保障。教育家精神与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六要”的标准相契合,符合学校思政课教师改革创新的现实需要。教育家精神引领下思政课教师的育人使命深度觉醒,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但同时也存在着精神内化与行为外化、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培养培训与评价激励等层面的矛盾。思政课教师要以教育家精神培育先进的教学理念、引领学生的人格塑造、开展全面的教研教改、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构筑丰富的教学资源、映射学生的全面成长,不断提升思政课建设成效。

    2025年02期 v.38;No.160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9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职院校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实践研究

    杨红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基于高职院校视角,剖析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把握其在思政教育体系中的功能定位。以常州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可以通过共建“双师型”导师团队、共创“阶梯式”金课体系、共享“沉浸式”实践活动、共建“浸润式”项目生态等四个维度优化实施路径。

    2025年02期 v.38;No.160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2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职教育场域中老年教育与非遗美学的融合路径

    王雨穗;

    在老龄化社会不断演进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面临现实挑战的双重背景下,高职教育场域中老年教育与非遗美学的融合成为应对双重困境的有效路径之一。这一融合通过重构老年教育体系,构建起“老有所为”的文化养老生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注入了代际传播动能,形成文化反哺与社会参与的创新机制。

    2025年02期 v.38;No.160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7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劳动与创造

  • 职业教育视域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培养

    丁喜纲;曹艳乔;

    相较于传统就业形态劳动者,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面临职业技能提升困难、劳动保障模糊、难以形成集体认同、自我管理不当等职业挑战。涵盖数字学习、数字安全、数字交流、数字健康等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突破职业困境、实现职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职业院校应承担起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字素养与技能培养的主体责任,构建面向职业发展的数字素养与技能课程体系,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数字学习意识和实践能力,打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通道。

    2025年02期 v.38;No.160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4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乡村振兴

  • 乡村振兴视域下“城中村”的发展现状、治理困局与优化路径——基于内蒙古A村的案例分析

    付皓田;

    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依靠制度设计自上而下地打破了农村既往的区划范围与人地关系,出现“由村到社”的城镇化浪潮,出现“土地征收、村民上楼”的局面。但是,在实践中却未完成农村自治组织的转换并轨,而是将村集体予以保留。长期以来,“在城在乡”的处境造成农村在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基于现实考虑,应倡导“包容开放,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帮助村民群体成为“新市民”,享受到城市发展成果,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参与治理就地化,同时推动集体经济市场化转型助力产业振兴。

    2025年02期 v.38;No.160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4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城市发展

  • 经略海洋背景下青岛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转换机制研究

    刘冰;

    在“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青岛市作为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亟需破解新旧动能转换瓶颈。基于“创新—结构—绩效—约束”框架,运用ISP指数测度法与系统动力学模型,识别青岛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与约束效应。研究发现,创新驱动是核心动力,但科技成果转化滞后与产业结构协同不足制约其效能;资源环境约束呈“治理—反弹”周期性特征,生态承载力下降倒逼绿色转型。青岛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转换机制的构建可从搭建海洋科创风险共担体系与开放创新网络,优化陆海产业空间布局,创新蓝碳交易与生态债券等市场化反哺机制,完善梯度缓冲与韧性治理体系四个维度进行优化。

    2025年02期 v.38;No.160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4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化“两创”

  • 孔子“正名”观的传承与异化——以《春秋左氏传》为考察范围

    周仪文;

    孔子“正名”观深植于儒家政治哲学的核心,是其学说的关键议题。孔子借鉴《易经》中“象”之概念,阐“名”之义,并为“正名”确立道德伦理的维度。孔子思想中的“名分义”与“名声义”,为《春秋左氏传》所继承。随着政治格局的变化,以“名”责“实”的“正名”观与现实社会逐渐脱节,被援引的频率持续降低,并在春秋末期淡出。考察孔子“正名”观在《左传》中的动态呈现,可揭示这一观念的政治内涵在春秋时期的持续演变,以及它与现实相碰撞后展现出的文史异象。

    2025年02期 v.38;No.160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9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